口蹄疫俗称“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兽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发生特征性水泡和溃疡。
一、流行病学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初期的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痊愈的猪带毒5个月左右。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特点可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呼吸道、消化道、受伤皮肤都能感染,无明显季节性,散养猪以秋末、冬春为多发季,爆发和流行有一定周期性,每隔一、二年,三、五年或十年就流行一次。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1—2天。病初体温40—41℃,精神不振,食汽减少或废绝。鼻镜、唇边、母猪乳头、口腔粘膜有明显水泡,蹄痛跛行,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泡,水泡破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蹄壳脱匿,患肢不能着地,卧地不起,鼻镜、母猪乳头病灶较为常见。吃奶仔猪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见到口腔、鼻面上有水泡和糜烂。
三、病理变化
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块或条纹,形似老虎身上的斑纹,称为“虎斑心”,心脏松软,似煮过的肉。除口腔、蹄部的水泡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胃粘膜有时可发生烂斑和溃疡。
四、诊断
根据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在流行初期,为了与类似疾病鉴别,或为了确定病毒型,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取病猪的水疱皮或水疱液,送有关部门检查。
1、在临床诊断应注意与猪传染性水疱病、猪水疱性疹、水疱性口炎鉴别。
2、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补体结合反应、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五、防治
多年来,在防治实践工作中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预防主要措施一是每年二次坚持高密度、高质量免疫,目前我国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猪O型口蹄疫,使用时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方法使用。二是做好猪产地、屠宰、农贸市场和运输检疫工作,做好查原灭源工作。三是不从有病地区购进猪及其产品、饲料等。坚持自繁自养,对从外地引入的猪应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5天,没有问题可入群饲养。
当口蹄疫发生时(或怀疑发生),必须立即上报有关部门疫情,确定诊断,规划疫点、疫区和受威协区,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进行封锁和监督,妨止疫情蔓延。病猪及其同栏猪群立即扑杀、烧毁或深埋。疫点周围及疫点内的猪紧急预妨注射疫苗,对剩余饲料、饮水、病猪走过的道路、畜舍、畜产品与污染物进行全面消毒,对疫区场地用2%烧碱溶液进行彻底消毒,每隔2—3天消毒1次。疫点内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痊愈后14天,如再没有发现新病例,经全面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