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临养猪设备 admin 点击:134 发布时间:2009/10/23 21:54:00 |
二、质量明显改善
在建国初猪肉供应短缺时期生猪生产的重点是数量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是“营养、卫生、方便、安全”。国家颁布了相关法律,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强防疫、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投入品监管、产地产品认定认证、产地追溯、市场准入等一些列制度和措施,对病害肉、垃圾猪、注水肉、有害残留等进行了全程监管,保证了城乡居民消费猪肉的放心、安全。
三、品种不断改良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多少年来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域生长被国家承认并载入《中国猪品种志》的地方品种有48个,约占世界猪品种数的1/3。这些猪种被分为6大类:华北型、华中型、华南型、西南型、江海型和高原型。这些品种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抗病力强,耐粗饲、管理粗放,产子率高,肉质风味好等特点。但与现代生活需求相比又有明显的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体型审美差等不足。建国60年来全国各地的畜牧工作者,按照不同时期的消费需求,通过引进、杂交、选育、示范、推广等措施,先后培育出不少即能适应不同地域生长又适应国内外不同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猪,对促进生猪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饲料营养全面
建国初期由于粮食主要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生猪则以青粗或农副产品下脚料为主,造成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随着粮食的增产和饲料科技的进步,70年代的叶洪海利用中曲和盐水对传统的粗饲料进行发酵,以及农作物秸秆的青贮发酵,显著提高了消化率和营养价值;80年代的广州军区后勤的蒋永章、张道槐利用微量元素、维生素、镇静剂为主制成的“翠竹牌”添加剂,配合改进的精粗饲料,初步实现了营养互补,提高了生长速度;90年代前后泰国正大集团入住我国,在此影响和推动下先后出现了希望、大北农、康达尔、正虹、六和、通威、海大等饲料生产企业和集团,逐步使生猪饲料由传统的有啥喂啥的季节性生产改进为由简单配合到按营养标准生产相配套的全价、浓缩、预混合等饲料,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人的营养也没有对猪研究的透彻”,使生猪生产发生革命性变化。
相关产品 |
|
|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