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8072090
fax:0317-8072090
当前位置:>>资讯>>行业新闻
新中国养猪60年九大变化(一)
来源:泊头市养猪设备厂   点击:65  发布时间:2010/9/12 23:06:00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一路走来的每一步,令人无限感慨。其中,新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变化
以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即是祖国巨变的一个缩影。   

        变化一:数量成倍增长建国初期,可以用于饲料转化的粮食有限,生猪存栏6500万头左右,出栏5000万头左右,产猪肉400万吨
左右。2008年底发展到存栏4.5亿头,出栏6.5亿头,产猪肉4600多万吨,分别是建国初期的6倍、10.8倍和11.5倍。  

        生猪数量的快速增长出现在三个明显的阶段。  

        一是1959年10月31日毛主席《关于养猪业发展的一封信》发表。信中提出,要把养猪看得和粮食同等重要,要大养特养其猪,以及其它牲畜。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厂,如果能做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肥料的来源就解决了。各级政府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对饲养生猪卖给国家的农户采取奖励工分、粮食、化肥等措施,全国上下掀起养猪热潮,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这封信今天读来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至少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养猪业的重要地位应看作和粮食一样重要,轻视不得。二是养猪可以造出有机肥,用于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养猪要上规模,达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水平。  

        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以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国家实施“菜篮子工程”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生猪生产。由于出栏和猪肉的大幅度增加,市场供应充足,国家取消了凭票供应猪肉。  

        三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规模饲养快速发展阶段。畜牧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各种不同规模的养殖场、专业户、联合体等应运而生,并进行了各种产业化形式的探索,生猪生产水平快速提高。  

        变化二:质量明显改善在建国初猪肉供应短缺时期生猪生产的重点是数量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是“营养、卫生、方便、安全”。国家颁布了相关法律,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强防疫、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投入品监管、产地产品认定认证、产地追溯、市场准入等一些列制度和措施,对病害肉、垃圾猪、注水肉、有害残留等进行了全程监管,保证了城乡居民消费猪肉的放心、安全。  

        变化三:品种不断改良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多少年来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域生长被国家承认并载入《中国猪品种志》的地方品种有48个,约占世界猪品种数的1/3。这些猪种被分为6大类:华北型、华中型、华南型、西南型、江海型和高原型。这些品种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抗病力强,耐粗饲、管理粗放,产子率高,肉质风味好等特点。但与现代生活需求相比又有明显的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体型审美差等不足。建国60年来全国各地的畜牧工作者,按照不同时期的消费需求,通过引进、杂交、选育、示范、推广等措施,先后培育出不少即能适应不同地域生长又适应国内外不同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猪,对促进生猪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浏览关于 产床养猪设备|泊头养猪设备 的相关内容